我们的学校教育,也许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回归本源,学校的本源是什么?很简单,即读书与思考!一个可悲的现实恐怕就是:一个本应该是读书与思考的学校,却很少读书!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抱怨:“我们的学生没有活力,没有创意”,但却很少去思考学生活力及创意的源泉是什么?我们是否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?我们是否为他们创造了展示活力、表达创意的机会?现实的情况是,我们的学习氛围乏味而单调,老师照本宣科,学生何来创意?
一个缺乏阅读与思考的环境不应该在学校,而缺乏阅读与思考的人,不应该是教师及学生。不阅读失去的将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。因此,我希望,在永利,每一个具有使命感的教育人,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健康人,应该从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开始,培养及引导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。作为校长,首先是阅读的倡导者与引领者,我将以此文开始,通过连载,抛砖引玉,谈谈我对阅读的理解及判断,水平有限,但仅仅期望能够引发全校师生们的阅读热情与阅读的讨论,分享阅读的心得与思考,营造阅读氛围与书香校园。
一、读书是什么?
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,虽然不能直接带来财富,但却能改变你的认知,扩大你的视野,丰富你的世界。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,其实知识并未直接改变命运,仅仅是改变了我们对每一件事的态度,对整个世界的认知,对个人命运的把握。教会了我们在容易与困难、前进与后退、诱惑与淡然、浮躁与平静、理智与冲动之间如何做取舍;教会了我们客观地认识自己,认识他人,认识世界,告知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。
读书是一种内心的成长,通过不断地读书丰盈自我,充沛内心;学会了道德伦理的内涵,认识了底线的尺度;学会了无需提醒的遵守,认识到自觉的必要;学会了文明的礼法,认识了自由的范围;学会了自谦与低调,认识了自满的缺陷;学会了自爱与自立,认识到自信与自强。其实,人读书越多,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,越不会被寂寞孤独所影响。因为书籍告诉了我们挫折在生活中的必然,这是丰富人生的色彩,于是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强大,在心灵里逐渐构成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力量王国,当一个人的心灵完全拥有这样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王国,他灵魂的承受能力会非常坚强!因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。
二、共同营造读书的氛围
前文中即明确倡导:在永利,每一个具有使命感的教育人,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健康人,应该从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开始,培养及引导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。作为校长,首先是阅读的倡导者与引领者,先有校长带头读书,抒发读书感悟,并有教师热爱读书,畅谈读书心得,自然会有学生渴望读书,由此将呈现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。定期举办读书会分享读书心得,请名师、学者来校讲课,举办学术论坛及文化沙龙等,师生们的经历多了、眼界宽了、交流广了、见识深了、视野大了,自然明白“一日不读书,尘生其中;两日不读书,言语乏味;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”的道理,自然摆脱井底之蛙的浅薄和虚妄,自然感受读书的重要和益处,增强信心,强大自我。
读书,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,是逐步形成文化自觉的关键路径。通过师生间组织的读书会以小团体带动大集体,制定有特色的活动形式、流程、激励与反馈等,支撑读书的可持续而非一过性。在我们的学校工作中,凡与“读书”相关的行为,如读书笔记、个人博客、微信、读书报告会等正能量心得,均应在学校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中予以推送、支持与点赞,均应积极鼓励和认可,宣传部门在其中应该发挥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,主动而明确的引导作用,以此构建学校的正向文化与向上的激情,管理者、教师、学生通过行为感染、言语交流和思想互动,达到精神上的共振与共通。定期举办读书报告、征文比赛、朗读大赛、读书沙龙、读书漂流,创建宿舍读书室及教室读书角,让学校处处有书香,使整个学校成为开放式读书馆,任何地方都能读书,随时随地都有书读,校园如同超级图书阅览大平台,线上与线下,纸质与电子,书馆与操场,教室与宿舍,随时随地随意的阅读、浏览、交流、学习与分享。班级创建自己的读书团体,读共同的书,形成共同的感受与体验,使同学们对班级、对好书有着与日俱增的亲切感、归依感,以此增强因共同的阅读而营造的班级凝聚力、亲和力、净化力及价值观。“教育即生活”(杜威语),阅读正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,让教育与你我合一。
三、读书就是上学吗?
上文中谈到,永利应该从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开始,培养及引导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。校长带头读书,抒发读书感悟,教师热爱读书,畅谈读书心得,学生渴望读书,收获读书成果,由此必然呈现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。此时,很多人将可能产生疑惑或提出问题,难道在学校上学不是读书吗?
的确,上学是读书的重要形式与途径,但上学不等于读书的全部。人们常常将读书与“上学”划上等号,尤其喜欢将读书的多少与读大学、研究生、高职、中专或者职校联系在一起,似乎学历越高,读书越多,但学历低者读书一定会少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!关键在于自我的努力,在于读书的质量与感悟,而非简单的读书数量与上学的时间长短。有人将学习某个专业,获得何等学位,然后是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,在社会上有了安身立命的位置等等,作为读书的目的,目的实现了,读书停止了!显然,这样的读书过于功利,读书的内容过于专业,读书的过程必然枯燥,读书的形式索然无味,读书结果不可能体会到真正读书的快感,为了谋生而读书,是急功近利的短视,或许也可以是读书的最低目标或眼前目标。而我认为这不应该是读书的主要目的。
我从不否定上学的重要性与价值,我们需要上学,那是引导我们读书思考的阶梯,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现实状态下“上学”与读书的差异性:上学作为一种习惯和态度的训练,而读书则是自己把握,自我扩展,甚至自我超越,是潜能的自我解放;上学是在别人的安排下完成的规定内容,这种行为与心灵的控制及教化使学校变得敬而远之,而读书从来不只是传授专科知识,它总是在丰富的背景下改变认知,扩大视野,增强思考,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;上学能学习某些技能,为谋生提供机会,而读书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,改变你的思维,优雅你的谈吐,让你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——眼光, 即看长远而非眼前,看发展而非条件,看战略而非战术,看前景而非时尚,有远虑而非近忧。因为有眼光,必有大智慧而非小聪明,敢于积极进取而非消极等待,善于创造机会而非坐失良机。为此,我们需要改变的是:“上学为了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培训”这类功利性目标,我们需要努力将读书与上学融为一体,让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。
从本质上说,读书最具魅力、让人陶醉之处,恰恰在功利目的之外,是为了增进知识,获得智慧;开阔眼界,丰富阅历;陶冶情感,享受情趣,丰盈内涵,提升价值。这些才是纯粹意义上的读书。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,“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,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,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,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。”
我希望,浓郁书香的校园读书氛围,真正成为师生们的美丽花园、启智学园、成长乐园、精神家园。